打开小红书APP扫一扫
关注小红书
打开抖音APP扫一扫
关注抖音
打开微信APP扫一扫
关注视频号
打开微信APP扫一扫
关注微信
当前位置:首页 - 行业资讯 - 学术研究 - 详情
近视手术ICL植入位置最新研究成果发表,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和舒适度
发布时间:2022-05-01 16:32:17    文章来源:百度

全球著名眼科学术期刊《白内障与屈光外科》近日在线预发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、魏若妍、李美燕的近视眼内镜手术论文《ICL植入后调位与换片的关键因素》,这是一个月内周行涛、王晓瑛团队再次发表近视手术的高质量论文。今年三月发表在《眼科与治疗》杂志的《一项先导研究:基于UBM检测的ICL植入的个性化水平/非水平位的效果》也是团队新成果。


医院供图

ICL全称“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”,又称“可植入式隐形眼镜”。ICL植入术是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矫正的代表技术。与近视激光手术不同,ICL植入术不切削角膜,通过将柔软的眼内镜即屈光性人工晶体植入眼内,可矫正最高1800度的近视,以高清、微创和可逆为特点。自2014年周行涛、王晓瑛在国内最先开展近视眼内镜中孔型EVO-ICL植入手术以来,团队注重临床研究,锲而不舍,为近视包括高度近视手术的安全策略而不断创新,引领了学术方向。

为获得ICL植入之后拱高预测性,团队开展人工智能预测研究并于去年取得初步成果。在拱高研究基础上,继续探讨调位相关因素,并预先规划ICL植入的最佳位置“C”位,是非常具有实用意义的面向远期安全性的创新探索。

此篇“调位”论文的通讯作者姚佩君副主任医师表示,近视手术本身很安全,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,致力于ICL直径与术后拱高探讨,是为了让患者术后看得更加清晰舒适。王晓瑛主任医师强调,重视眼内镜技术的术前检测与规划、个性化订片、术中导航、术后随访,打造近视手术的闭环,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。

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周行涛教授认为,个性化设计ICL植入的最佳位置、准确预测术后拱高等,对更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,从近视矫治范畴来看,必须着眼未来,要让每一位近视手术患者,特别是高度近视患者,都获得个性化的治疗,改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。

周行涛、王晓瑛领衔的研究团队作为最早在国内开展中孔型眼内镜ICL-V4C的团队,建立了拥有全球最大样本量的单中心ICL研究数据库。近期发表的这两篇论文均研究ICL植入的最佳位置及策略,对于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、有效性,保障近视患者视觉健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。(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)

免责声明: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,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,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仅供参考,交流目的,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近视防控知识科普
青少年近视防控方案咨询
版权所有 © 2024 海南视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      琼ICP备12021389号
技术支持:绿色创意